據新聞縱橫網報道,武俠小說泰斗金庸30日下午病逝于香港,享年94歲。
金庸先生筆下創(chuàng)作多部膾炙人口的武俠小說,包括《射雕英雄傳》、《神雕俠侶》、《倚天屠龍記》、《天龍八部》、《笑傲江湖》、《鹿鼎記》、《雪山飛狐》、《書劍恩仇錄》等。感恩他為我們留下一個江湖!
金庸,原名查良鏞,1924年3月10日生于浙江省海寧市,1948年移居香港。當代武俠小說作家、新聞學家、企業(yè)家、政治評論家、社會活動家,“香港四大才子”之一。
1944年考入重慶中央政治大學外交系。1946年秋,金庸進入上?!洞蠊珗蟆啡螄H電訊翻譯。1948年,畢業(yè)于上海東吳大學法學院。1952年調入《新晚報》編輯副刊,并寫出《絕代佳人》、《蘭花花》等電影劇本。1959年,金庸等人于香港創(chuàng)辦《明報》。
1985年起,歷任香港特別行政區(qū)基本法起草委員會委員、政治體制小組負責人之一,基本法咨詢委員會執(zhí)行委員會委員,以及香港特別行政區(qū)籌備委員會委員。2000年,獲得大紫荊勛章。2009年9月,被聘為中國作協(xié)第七屆全國委員會名譽副主席。同年榮獲2008影響世界華人終身成就獎。2010年,獲得劍橋大學哲學博士學位。
曾獲大英帝國官佐勛章勛銜、法國文化部法國藝術及文學司令勛銜、法國政府榮譽軍團騎士 、英國牛津大學董事會成員、香港大紫荊勛章等。
金庸為什么有如此巨大的才情,原來這在他的家族很正常!
金庸先生祖父查文清是光緒朝的進士。這個進士功名,其稀缺程度不是當今名校大學畢業(yè)生能比的。金庸先生的家教到底有多好?這樣的家教背后又需要什么樣的家世支撐?
1924年,金庸出生在這樣一座大宅院中:“這座大宅子有五進,前廳掛著一塊大匾,是康熙皇帝給我祖先查升寫的堂名,‘澹遠堂’3個大字周圍有9條金龍作裝飾?!?
金庸曾經得意地向國際創(chuàng)價學會會長池田大作說:“查文清先生編了一部‘海寧查氏詩鈔’,有數百卷之多,但雕版未完工就去世了(這些雕版放了兩間屋子,后來都成為我們堂兄弟的玩具)”。
現代人看到金庸小時候拿家里的雕版當玩具,只是在感慨查家的文化底蘊,卻不知道支撐這文化底蘊的是怎樣的經濟實力。在宣統(tǒng)初年,湖南的刻字工每刻100字要領取130文報酬,線裝書一卷沒多少頁,但刻字工一卷書刻下來掙好幾兩銀子是毫無問題的。若以米價折算,這些刻字工的千字報酬甚至不比當今簽約作家的稿費低多少??套止ざ歼@么貴,所以查家自己刻書,那是家產極為豐厚的象征,更何況是幾百卷的雕版,堆了整整兩間大屋。就這些金庸小時候拿來當玩具的雕版,至少要花上千兩銀子。
搜書、藏書同樣是花錢的營生。查文清老先生當年的藏書和搜集的詩稿,價值超過萬兩白銀也不足為奇,要知道,清代因“永不加賦”,在許多小縣一年的地丁銀也僅僅收取一萬多兩。也就是說,查家藏書、看書、刻書的開銷,可能已經超過一個小縣的全年稅收。
查家為何如此有錢?這就要從海寧查家的祖上說起了。海寧查家號稱“一門十進士,叔侄五翰林”,因科舉功名太盛,所以查家的經商才能反而不為人知,其實查家是富甲一方的大鹽商。早在明中葉,查家已經取得了官營鹽商的資格,明末查家的子弟已經以鹽商身份進入海寧縣學并參加科舉,并取得不俗成績。明末清初,查家有一支北上進入京郊宛平,并在海寧查家的幫襯之下,也涉足了長蘆鹽場的經營,這支宛平查氏很快也興盛起來,成為京城中人盡皆知的大富豪。
查家經營長蘆鹽場數10年,養(yǎng)活了查家族人不下數千。此外,查家還經營當鋪、商鋪、絲綢,也都是一本萬利的大買賣。據估計,整個海寧查氏宗族鼎盛時的年收入很有可能超過10萬兩白銀,而整個海寧的稅收收入才8萬多兩,北方宛平查氏的財產還得另算。因此,用來賑濟族人的義田,查家經常一買就是幾千畝。
金庸在《書劍恩仇錄》中,借主人公陳家洛的眼光,詳細描寫了皇帝對海寧大家族的恩寵。這種皇帝題匾、題詩,在金庸舊居中隨處可見,正是査氏家族曾親身享受過的榮耀。
“査”姓來源于春秋時期。公元前676年,魯莊公之子姬延被封為子爵,“食采于査邑”,便姓了“査”,在山東一帶繁衍生息。五代十國時期,査氏出現了第一位名人,南唐軍事將領查文徽。其弟查文徵一家遷徙到安徽婺源(今江西婺源)定居,直到元末天下大亂,后人査瑜帶著妻兒老小,沿新安江、富春江、錢塘江,坐船躲到嘉興。經朋友介紹,査瑜到海寧袁花鎮(zhèn)一戶人家當家庭教師。他欣喜地發(fā)現,袁花鎮(zhèn)依山面水,土地肥沃,民風淳厚,跟婺源很像。更巧的是,婺源有個鳳山崗,海寧有座龍山,合起來便是“龍鳳呈祥”,正是吉兆。于是,査瑜舉家定居這片“福地”,一邊“勤懇耕作,敦睦鄉(xiāng)里”,一邊“以儒為業(yè),詩禮傳家”。
從遷居海寧的第二代開始,査家便成為有名的“文宦之家”。 第一位顯達之人是查瑜之子查恕。他一心一意鉆研醫(yī)術,外號“査一帖”,只要一帖藥就可治好病,且醫(yī)德很高,為窮人免費治病,聞名江南。他深得明太祖朱元璋贊賞,被任命為太醫(yī)院國醫(yī),獲賞一品冠服。
大約過了100年,弘治三年(1490年),第五代查煥考中進士,成為查家登科甲的第一人。明朝一代,查家中進士6人,其中查秉彝、查志立、查允元祖孫三代連中進士,在當地傳為盛事。
到清朝康熙年間,査氏家族人丁超過300人,進入全盛時期。十余人考取進士,5人進入翰林院,其中查慎行(原名査嗣璉)、查嗣瑮、查嗣庭更是親兄弟三人同為翰林院編修。査家因此有了“一門十進士,兄弟五翰林”之譽。查舁(音同“魚”)陪皇帝在南書房念書,成為康熙近侍,康熙親筆題寫了“澹遠堂”的匾額賜予他,并賜予一副楹聯(lián)“唐宋以來巨族,江南有數人家”。寥寥十余字,勾勒出康熙對査家的盛贊。此外,康熙還陸續(xù)為査家題寫了“敬業(yè)堂”、“嘉瑞堂”的匾額,恩寵冠絕一時??上У氖牵滴跤P的匾額和楹聯(lián),已經毀于戰(zhàn)亂。如今懸掛于舊居的是復制件。
到了近現代,査家全面復興,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貌,既有詩人查良錚(穆旦),也有教育家查良釗、查良鑒,還有“紡織大王”查濟民。
第十九代的查濟民出生于1914年,少年時就對紡織工業(yè)有濃厚興趣。他認為,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眾多、物產豐富的泱泱大國,紡織工業(yè)是大有出路的。他從第三中山大學(浙江大學前身)染織科畢業(yè),歷任常州、重慶、上海等地紡織染廠的工程師、廠長、經理。1947年秋在香港創(chuàng)辦“中國染廠”。
查濟民不僅是一名實業(yè)家,也是知名的“政治智囊”。1992年,他擔任首屆國務院香港事務顧問,在《基本法》草案出臺、香港回歸等眾多歷史性事件中,都發(fā)揮了重要作用,因此榮獲了香港特別行政區(qū)政府頒發(fā)的“大紫荊勛章”。
更難能可貴的是,査氏的家族親情在查濟民心中烙下了深深的印記。改革開放以后,查濟民不顧古稀高齡,滿腔熱血,奔走于祖國各地,投資辦廠。他在海寧籌建紡織企業(yè),建起一系列具有國際水準的工廠。查濟民90歲高齡時,還主持重修査氏家譜,連接起了斷裂百年的家族史。2007年3月,查濟民辭世,家譜主編者之一吳德建對記者說:“他對家鄉(xiāng)的感情可謂至誠至深?!?
比查濟民小4歲的晚輩查良錚(穆旦)是一位著名詩人,在大陸名氣很大。他屬于從海寧分衍出去的“北査”。明朝中期,海寧査氏第三代中有一支遷往北京、天津一帶,經營鹽業(yè)發(fā)家致富,成為有名的商人,被稱為“北査”。這一支多以經商為主,很少涉足官場,因此在海寧査氏的兩場文字獄案中得以幸免。查良錚正是“北査”的后代。他中學時開始寫詩,翻譯了普希金、雪萊、拜倫等文學巨匠的作品,被許多現代文學專家推為“現代詩歌第一人”。
因為南北兩地,查良錚和查良鏞一輩子都沒見過面,但兩人的生命中有著驚人的巧合。查良錚是把姓“査”拆開成“木”、“旦”,然后用“穆旦”做了筆名;而查良鏞則是將名“鏞”拆成“金”和“庸”,用“金庸”做了筆名。
在近代文壇,金庸還有一位近親徐志摩。海寧徐家也是望族,和査家結為姻親,金庸母親徐祿是徐志摩的堂姑媽,金庸喚徐志摩表哥。小時候,金庸跟母親回徐家,見過這位才華橫溢的表哥。當時徐志摩已從英國留學回來,在劍橋大學寫的《再別康橋》一詩已膾炙人口。70多年后,金庸以81歲高齡赴劍橋大學攻讀碩士、博士,續(xù)寫了家族文人的名校緣分。
責任編輯:江波